- 眼裂细小 眼裂是指上、下眼睑之间形成的裂隙,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眼缝。影响眼裂大小的重要因素是内眦赘皮、其次是外眦。内眦赘皮指在内眼角处有一额外的,连接上下眼睑的半月状皮肤皱褶,遮盖内眦部上下眼线相交处和内湖、肉埠等,使内眼角呈一钝角,给人一种眶距增宽、眼裂短小的感觉。
- 两眼上视障碍 假性Parinaud综合征,是核性损害最具特征的表现,病灶侧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伴对侧上视障碍。对侧上视受限是由于病灶侧上直肌核破坏所致。
- 眼球不能随意动 眼球运动障碍可分为协同运动障碍和眼外肌瘫痪导致的眼球运动障碍。正常的眼球向内转时瞳孔内缘可达上下小泪点相连的直线,向外转时角膜可达外毗角,向上、向下运动的范围均为5rnm左右。如果不能达到上述范围即为眼球运动障碍。
- 两眼下视不能 垂直注视麻痹,病人随意及反射性垂直注视均消失,此乃由于顶盖前区和后连合梗死引起上视麻痹,红核的内侧和背侧梗死引起下视麻痹。如上丘后半部受损,则两眼下视不能。
双眼上斜肌麻痹早期症状有哪些?
1.临床特征
(1)第一眼位可无或有垂直斜视:但垂直斜度较小。
(2)双眼协同运动不正常:表现为双下斜肌功能强,上斜肌功能不足,下斜肌功能过强的程度可不同,或仅表现单侧下斜肌功能过强。典型的双上斜肌麻痹则表现为双眼水平运动时,内转眼高于外转眼,交替出现垂直斜视。
(3)双侧Bielschowsky头位倾斜试验阳性:即头向任何侧肩部倾斜时,眼位均高;也可仅表现为单侧倾斜时眼位高,或双侧均阴性。
(4)常表现为V型斜视。
(5)有明显的外旋斜视:外旋度常大于10°~15°(有人认为8°~10°)。
2.临床分型 William E.Scott的分类较为繁杂,临床上不可能检查平均斜视度,崔国义根据上述分类及国内文献和临床经验提出如下修改意见:
(1)对称型:凡双下斜肌功能过强(2 ),上斜肌功能弱(2-),垂直斜度小(≤5△),有V征存在者即归为此型。
Ⅰ类:无自觉症状,V征在第一眼位到正上方眼位,斜视度≤20△,双Maddox杆检查有旋转斜视存在。
Ⅱ类:有自觉症状(旋转复视),V征存在于第一眼位到正下方注视眼位,斜度≤15△。
Ⅲ类:有旋转复视,V征存在于正上方到正下方注视眼位,斜度25△~40△。
(2)非对称型:凡一侧下斜肌功能过强(≥2 ),另侧下斜肌功能过强(<2 ),并伴有明显的垂直斜视、V征和代偿头位者即归为此型。
(3)隐蔽型:凡单侧上斜肌麻痹,经单侧手术后出现另眼下斜肌功能过强、上斜肌功能不足或反方向代偿头位即归为此型。
双上斜肌麻痹临床上诊断并不难,但对于隐蔽型则有一定难度,主要根据以下标准诊断。
1.向左、右侧注视时,左右眼交替地垂直斜视(内转眼眼位高于外转眼)。
2.双侧Bielschowsky头位倾斜试验阳性。
3.多伴有V型斜视。
4.双眼下斜肌功能过强,双眼上斜肌功能弱或两者同时存在。
5.对单侧上斜肌麻痹,用双Maddox杆检查当外旋斜超过10°~15°时,应怀疑双侧麻痹。应作定期随访观察,观察时间1周~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