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五官科 >> 眼科
视网膜动脉阻塞相关症状
  • 视网膜水肿 由于外伤及自身颅脑及眼底各种病理改变造成的黄斑毛细血管病变,引起局部视网膜内微环的异常,致血一视网膜屏障受损。进而造成血运循环障碍的一类症状。
  • 眼底出血和渗出 眼底出血不是一种独立的眼病,而是许多眼病和某些全身疾病所共有的特征。常见于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及肾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盘血管炎以及血液病引起视网膜病变,眼外伤性眼底出血。由于各种不同的病因导致相同的病理损害,如视网膜出血,渗出,微血管瘤、新生血管等。 本病由于病因复杂,所以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视力,引起诸多严重的并发症。如黄斑病变(黄斑囊样水肿、黄斑变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玻璃体积血、视神经萎缩、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如不及时有效的治疗,常可导致失明。
  • 眼底黄斑部的樱桃红斑点 尼曼-皮克病(Niemann-Pick’s disease,NPD)是因鞘磷脂(sphingomyelin)及胆固醇沉积于身体各器官的遗传性代谢病,以年幼儿童多发,具有肝、脾大,眼底黄斑部樱桃红色斑及骨髓涂片中大的泡沫样细胞等主要特征。本病于1914年首先由Niemann 报告第1 例,1922 年Pick 详细描述了病理检查所见,故而得名。我国首次于1963 年报告2 例,以后陆续有个例报道。
  • 单眼突然出现一过性黑蒙 有些老年人有时会莫名其妙地一只眼突然失明,过一分钟或几分钟又好了,有的还反复出现几次,其中有些人还会在以上情况发生后几天或几个月出现半身麻木、肢体突然活动不灵等现象,甚至偏瘫。 上述症状在医学上又称为单眼一过性黑矇,是指一只眼突然发生的、短暂的视力丧失。
  • 视力障碍 眼功能包括形觉、色觉和光觉。视力是比较精确地表示形觉的功能,可分为中心视力和周边视力。中心视力是通过黄斑中心获得的,周边视力指黄斑以外的视网膜功能。故视力是视功能的具体表现之一。视力发生障碍,虽然很轻微,也说明视力功能受到了影响。
显示全部症状

视网膜动脉阻塞早期症状有哪些?

在阻塞之前,可先有血管痉挛,病人有一过性黑朦,为时几秒钟或几分钟。如为分支血管阻塞,它所供应的视网膜因功能丧失将出现视野缺损,阻塞时间很短者,视力和视野缺损可以部分恢复。
根据视网膜动脉阻塞部位分为中央总干阻塞、分支阻塞、前毛细血管小动脉阻塞和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
1.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 阻塞部位在筛板附近或筛板以上部位。根据阻塞程度可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阻塞。完全性者症状严重,发作迅速,视力可突然丧失,甚至降至无光感。部分患者(24%)有先兆症状,即曾经有突然单眼出现一过性黑矇,数秒或数分钟后视力恢复的病史。反复多次发作,最后视力突然丧失。眼部检查瞳孔开大、直接对光反射消失或极度迟缓。眼底检查后极部神经纤维层和神经节细胞层由于雾样肿胀而增厚,尤以后极部黄斑区节细胞数量多的地区明显。视网膜乳白色弥漫水肿混浊,一般出现在阻塞后1~2h,也有报告发生在阻塞后10min者。由于脉络膜循环正常,透过菲薄的黄斑组织可见脉络膜血管呈现的红色,故黄斑区呈樱桃红点。如有睫状视网膜动脉供应,则该区视网膜呈一舌形橘红;如果这支睫状视网膜动脉供应黄斑,则中心视力可以保留。视盘色淡,如同时合并有缺血性视盘病变,则颜色更淡,边界模糊,轻度水肿。视网膜中央动脉及其分支变细、管径不规则,小动脉几乎不可辨认,指压眼球引不出动脉搏动。静脉管径也变细,血流停滞呈节段状,可在血管内来回移动。有的患者有少许火焰状出血和少量棉絮斑。视野可完全丧失,呈管形视野,或颞侧留一小片岛状视野。ERG检查在完全性阻塞者呈典型的负相波,由于b波起源于内核层,故b波降低。而a波起源于感光细胞层,由脉络膜血管供应,故呈现负波型。发病2~6周后,视网膜水肿逐渐消退、视网膜内层恢复透明呈暗红色调,黄斑区樱桃红点消退,出现脱色素和色素增生。由于视网膜内层萎缩,视网膜水肿消退后视功能也不能恢复。视网膜中央动脉和静脉均变细,可伴有白鞘,有的动脉呈银丝状,视神经萎缩,视盘色苍白。极少数病人同时合并有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可见视网膜有大片出血,血管隐没于水肿的视网膜组织中,容易漏诊动脉阻塞。根据患者视力突然下降至无光感或手动可以鉴别,静脉阻塞一般不如动脉阻塞视力下降迅速而严重。
有的患者视网膜动脉阻塞不完全,视力下降程度不很严重,视网膜动脉轻度狭窄,视网膜轻度水肿混浊,预后比完全性者稍好。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时由于血管阻塞程度、部位和造影时间的不同,荧光图像有很大差异。阻塞后几小时或数天造影,视网膜循环时间延长,表现为动脉和静脉迟缓充盈。阻塞的中央动脉管腔内无荧光素灌注,而视盘来自睫状动脉的小分支可充盈,荧光素由视盘毛细血管进入视盘处的中央静脉形成逆行充盈。由于动脉灌注压低,管腔内荧光素流变细,或呈节段状,荧光素不能进入小动脉末梢和毛细血管而形成无灌注区。特别是黄斑周围小动脉荧光素充盈突然停止如树枝折断状。围绕黄斑区的小血管偶可见有轻度渗漏和血管瘤样改变。数周后或在不完全阻塞的病例,血流可完全恢复,荧光造影可无异常发现。但有的病例仍可有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动脉管径变细等。
2.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branch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 多由栓子或血栓形成所致。颞侧分支常受累,尤以颞上支为多。视力受损程度和眼底表现根据阻塞部位和程度而定。阻塞点通常在围绕视盘的大血管处或大的分叉处,可见阻塞处血管内有白色或淡黄色发亮小体。阻塞支供应的视网膜呈扇形或象限形乳白色水肿,如波及黄斑也可出现樱桃红点。该支动脉变细,相应静脉也变细,视野呈象限缺损或弓形暗点。ERG正常或有轻度改变。荧光血管造影可见阻塞动脉和相应静脉充盈比末梢阻塞支延迟。有的病例在栓子堵塞的血管壁有荧光素渗漏。2~3周后视网膜水肿消退,阻塞支动脉变细并有白鞘。荧光血管造影表现恢复正常。少数病例阻塞支与睫状血管或阻塞支形成侧支循环。
3.前毛细血管小动脉阻塞(precapillary arteriole occlusion) 视网膜前毛细血管小动脉急性阻塞可能与血管内皮受损、血栓形成、血管炎症或异常红细胞堵塞及其他因素有关。可见于高血压、糖尿病或放射病所致视网膜病变或系统性红斑狼疮、镰状细胞视网膜病变、白血病等血液病。由于前小动脉阻塞,导致局部缺血,抑制了神经纤维轴浆运输,轴浆细胞器聚集肿胀,断裂形成似细胞体(cystoid body),检眼镜下呈棉絮状软性渗出斑。荧光血管造影可见斑状无灌注区,邻近毛细血管扩张,有的扩张如瘤样,晚期荧光素渗漏。根据前小动脉阻塞范围大小和部位,视力可正常或下降,视野正常或有暗点。数天或数周后棉絮状斑消失,小动脉重新灌注,重建的毛细血管床呈迂曲状态。晚期由于视网膜内层局部变薄,透明度增加,形成局限凹面反光区,说明该处视网膜曾经有缺血改变。
4.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cilioretinal artery occlusion) 临床上偶可见到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Brown报告27例年轻人动脉阻塞有5例为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大多数位于视网膜黄斑区,如果睫状视网膜动脉走行长可供应黄斑,则视力受损严重,如不供应黄斑则中心视力影响不大。眼底呈一舌形或矩形乳白色水肿区。相应视野缺损。其发展过程与分支动脉阻塞相同。
无论主干或分支阻塞,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即可做出诊断。在主干阻塞合并中央静脉阻塞时,因眼底广泛出血和水肿,动脉情况可被掩盖,仅凭眼底所见,易误诊为单纯的中央静脉干阻塞,但可从视功能突然丧失而予以鉴别。

视网膜动脉阻塞相关文章
视网膜动脉阻塞常用药品
  • 贝通

    主要用于缺血性中风后脑循环的改善,同时可用于周围血管病,如伴有间歇性的跛行的慢性闭塞性脉管炎等的治疗。

  • 尼立苏

    主要用于脑血管疾患,如脑血管灌注不足,脑血管痉挛,蛛网膜下出血,中风和偏头痛等。对突发性耳聋也有一定疗效。主要用于高血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蛛网膜下腔出血、偏头痛、痴呆症的对症治疗。适用于伴有脑缺血性血管病的轻、中度高血压。

  • 疏血通注射液

    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用于瘀血阻络所致的缺血性中风病中经络 急性期,症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謇涩。适用于急性期脑梗塞见上述表现者。

  • 双可

    1.脑部血循环障碍如暂时性脑缺血发作、中风后遗症、脑缺血引起的脑功能障碍; 2.外周血循环障碍性疾病如血栓栓塞性脉管炎.腹部动脉阻塞、间歇性跛行或静息痛; 3.内耳循环障碍如突发性耳聋、老年性耳呜及耳聋; 4.眼部循环障碍如糖尿病性视网膜动脉栓塞。

  • 盐酸托哌酮片

    用于治疗缺血性血管病、动脉硬化、血管内膜炎等;还可用于中风后遗症、脑性麻痹症、脊髓末梢神经疾患等。

  • 中风回春丸

    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用于中风偏瘫,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肢体订木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