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五官科 >> 眼科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相关症状
  • 青年白内障 晶状体混浊称为白内障,发生在青年人群称为青年白内障。老化、遗传、代谢异常、外伤、辐射、中毒和局部营养不良等可引起晶状体囊膜损伤,使其渗透性增加,丧失屏障作用,或导致晶状体代谢紊乱,使晶状体蛋白发生变性,形成混浊。
  • 晶状体膨胀增大 个别病人在白内障发展过程中,因晶状体吸收过多的水分而膨胀,使晶状体体积增大,阻碍房水畅通,导致限内压升高,病人可出现眼部剧烈的疼痛,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医学上称之为晶状体膨胀期继发性青光眼。 晶状体膨胀所致青光眼即肿胀期白内障所致青光眼(glaucoma associated with intumescent cataract)是指老年性白内障的膨胀期或晶状体外伤后混浊肿胀时发生的青光眼。
  • 晶状体皱缩 与眼前节疾病有关的并发性白内障,病变进展缓慢,如局部炎症得以控制,混浊可长期稳定而不发展。随病程进展,混浊程度和范围不断加重和扩大,最终累及整个晶状体。在进展过程中,晶状体内或囊膜可出现结晶状物质或钙质沉着,晚期则可出现晶状体皱缩,甚至钙化。 并发性白内障是由于眼部其它疾病如葡萄膜炎、青光眼、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色素变性、眼内肿瘤和高度近视等影响晶体的营养和代谢而引起的晶体混浊。
  • 看东西有重影 散光、老花眼、白内障、神经系统疾病等均可引起“眼睛看东西有重影”,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重影,只在双眼看时才“眼睛看东西有重影”,单眼看时则没有重影出现。是复视的一种临床症状。 复视顾名思义,就是将一个物体看成离开的两个物体的现象,临床可分为单眼复视和双眼复视两种,而老年人的复视以双眼复视多见。
  • 瞳孔变白 我国为黄种人,瞳孔呈黑色,清静明亮。如果瞳孔色泽出现异常,预示着已患疾病。瞳孔区域由黑变白,最常见的原因是老年性白内障。
  • 指(趾)甲脆软萎缩 指(趾)甲脆软萎缩是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表现。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常发现皮肤粗糙,色素沉着、毛发脱落,指(趾)甲脆软萎缩,甚而脱落;眼内晶状体可发生白内障。
  • 色觉丧失 根据三原色学说,丧失一种颜色的辨色力称为二色视,丧失红色辨色力称为红色盲。这种人光谱红色一端缩短,对光谱的红色敏感度降低,而把它看成暗色,他开车闯红灯,常是因为红光对他不够明亮。丧失绿色辨色力称为绿色盲。黄蓝色盲较少。丧失两种颜色的辨色力称为一色视,亦称全色盲,只有明暗之分。全色盲可分为典型性和非典型性。典型性全色盲也称为视杆细胞单色视,这种人虽然他的辨色力不好,但对颜色的饱和度与亮度极为敏感,有怕光,低视力,年轻人可有持久的垂直性眼球震颤,视野可能有小的中心暗点,戴太阳镜能帮助耐受正常的阳光,暗适应比正常人敏捷,正常人需5~10min,而全色盲则在1~2min内即达到适应的程度。非典型性全色盲在早期文献上也称为视锥细胞单色视,这种人有“正常”的视锥细胞,表现为视力好、没有眼球震颤或畏光、暗适应和ERG正常,但色觉完全丧失。
  • 视力障碍 眼功能包括形觉、色觉和光觉。视力是比较精确地表示形觉的功能,可分为中心视力和周边视力。中心视力是通过黄斑中心获得的,周边视力指黄斑以外的视网膜功能。故视力是视功能的具体表现之一。视力发生障碍,虽然很轻微,也说明视力功能受到了影响。
  • 玻璃体经瞳孔向前房凸出 玻璃体疝,指玻璃体经瞳孔向前房凸出。常见于白内障囊内摘出术后。玻璃体疝与角膜内皮接触时易引起角膜水肿、混浊。
  • 角膜混浊 角膜是无血管结构的透明组织。透明是角膜组织的最大特征,是担负其生理功能的基本要素。一旦因外伤或有害因素影响,使其透明度丧失发生混浊,就会引起视力障碍。
  • 复视 支配眼球转动的六条肌肉中只要有一条或几条发炎、外伤或神经障碍,双眼肌肉动作就不协调,如右外直肌收缩了,而左内直肌收缩慢了一点或收缩力量不够,眼球的转动就会受到限制,或使眼球偏向一侧,形成斜视,这时看东西就会特别费劲;或一个物体可以看成两个,造成视物双影,即复视。
  • 剥夺性弱视 弱视是指眼球检查正常而单眼或双眼视力不正常,且通过配戴眼镜视力也不能达到0.8以上,按照类型不同,医学上将弱视分为斜视性弱视、屈尖参差性弱视、形觉剥夺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先天性弱视等五大类。形觉剥夺性弱视:在婴幼儿期,由于角膜混浊、先天性白内障、或上睑下垂遮挡瞳孔,致使光线刺激不能充分进入眼球,剥夺了黄斑部接受正常光刺激的机会,产生功能性障碍发生弱视。
显示全部症状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早期症状有哪些?

根据混浊部位的不同,临床上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分为3种类型,即皮质性、核性和后囊膜下混浊性白内障。事实上,各类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之间无严格区分,仅仅是代表混浊以何部位为主导的情况。皮质性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最为常见,占65%~70%;其次为核性白内障,占25%~35%;囊膜下混浊性白内障相对比较少见,仅占5%。
1.皮质性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皮质性白内障(cortical cataract)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混浊自周边部浅皮质开始,逐渐向中心部扩展,占据大部分皮质区。根据其临床发展过程及表现形式,皮质性白内障可分为4期:初发期、进展期、成熟期和过熟期。
(1)初发期:最早期的改变是在靠周边部前后囊膜下,出现辐轮状排列的透明水隙(water clefts)或水泡。水隙或水泡主要是由于晶状体上皮细胞泵转运系统失常导致液体在晶状体内积聚所致。液体积聚可使晶状体纤维呈放射状或板层分离。在前者,液体可沿晶状体纤维方向扩展,形成典型的楔形(cuneiform)混浊,底边位于晶状体赤道部,尖端指向瞳孔区中央(图1)。散瞳检查在后照或直接弥散照射下,呈典型的辐轮状外观。这种辐轮状混浊最初可位于皮质表浅部位,尔后向深部扩展,各层次间可互相重叠掩映,终于以晶状体全面灰白色混浊取代辐轮状混浊外观。代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进入进展期阶段。

 
(2)进展期:晶状体纤维水肿和纤维间液体的不断增加,使晶状体发生膨胀,厚度增加,因此也被称作膨胀期。一方面因以混浊为背景的囊膜张力增加而呈现绢丝样反光;另一方面,由于膨胀的结果而使前房变浅。后者在一个有青光眼体质的患者,很容易诱发青光眼的急性发作。但并非所有皮质性白内障患者都要经历膨胀期发展过程。即使有,其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个体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不一定都会诱发青光眼发作。这一阶段患者主要症状为视力逐渐减退,有时伴有眩光感,偶有单眼复视者。由于尚有一部分皮质是透明的,因此虹膜新月影投照试验是阳性(图2)。

 
(3)成熟期:这一阶段以晶状体全部混浊为其特点。裂隙灯检查仅能看到前面有限深度的皮质,呈无结构的白色混浊状态。此时虹膜新月影投照试验转为阴性。晶状体纤维经历了水肿、变性、膜破裂等一系列病理过程,最终以晶状体纤维崩溃,失去正常形态为结局。组织学上,代表纤维基质变性的特征性改变,形成所谓Morgagnian小体。应用组织化学技术及X线衍射方法,对糖尿病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进行研究发现,球样小体具有脂质双层膜,其内含有γ-晶状体蛋白、少量α-和β-晶状体蛋白及肌纤维蛋白,证明其纤维基质来源。
至成熟期阶段,晶状体囊膜尚能保持原有的韧性和张力,此后逐渐向变性发展。因此在白内障成熟之前行囊外白内障摘除、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恰当的。
(4)过熟期:由于基质大部分液化,某种基本成分的丧失,使晶状体内容减少,前囊膜失去原有的张力而呈现松弛状态(图3)。有时可看到尚未液化的核心沉到囊袋下方,随眼球转动而晃动。此时,可伴有虹膜震颤。在特殊情况下,因外伤或剧烈震动可使核心穿破囊膜而脱入前房或玻璃体腔。如伴有液化基质流失,患者会出现豁然开朗的不治而愈的结果。

 
当囊膜变性或因外伤形成微细裂痕时,蛋白成分可溢入前房,诱发自身免疫反应,引起晶状体成分过敏性眼内炎(phaco-anaphylactic endophthalmitis)。与一般性虹膜睫状体炎不同,本病发病急骤,突然出现眼睑肿胀、角膜水肿,角膜后羊脂样KP分布密集,广泛虹膜后粘连,甚至形成瞳孔膜闭。而组织碎片可积聚于虹膜角膜角,阻塞小梁网,从而产生继发性青光眼,即所谓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phacolytic glaucoma)。大多数情况下,药物治疗无效,手术摘除晶状体是惟一的手段。
2.核性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核性年龄相关性白内障(nuclear cataract)远不像皮质性白内障那样具有复杂的形态学变化和发展阶段。核性白内障往往和核硬化并存。最初,混浊出现在胚胎核,尔后向外扩展直到老年核。这一过程可持续数月、数年或更长的时间。在晶状体核混浊过程中可伴随着颜色的变化。早期,少量棕素仅仅积聚在核区而不向皮质区扩展。但有时皮质区很薄,也可呈现整个晶状体均呈棕色反光的外观。当色素积聚较少时,核心部呈淡黄色,对视力可不造成影响,眼底亦清晰可见,裂隙灯检查可在光学切面上以密度差别勾画出混浊的轮廓(图4)。

 
随着白内障程度加重,晶状体核颜色亦逐渐加深,由淡黄色转而变为棕褐色或琥珀色。在长期得不到治疗的所谓迁延性核性白内障病例,特别是糖尿病患者,晶状体核最终变为黑色,形成所谓的黑色白内障。晶状体核颜色与核硬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即颜色越深,核越硬,在拟行超声乳化手术前进行病例选择时尤应注意。从手术角度出发,鉴别皮质性和核性白内障的意义在于,前者的晶状体核一般较小并且比较软,最适合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而后者在选择病例时,特别要考虑核硬度因素,这一点对初学者来说尤其重要。
值得提出的是,随着晶状体核硬化,屈光指数逐渐增加,从而形成了近视进行性增加的特殊临床现象。如果核硬化仅仅局限于胚胎核,而成年核不受影响,其结果将会产生一种更为特殊的双屈光现象,即中心区为高度近视,而外周区为远视,结果产生单眼复视。
3.囊膜下混浊性白内障 囊膜下混浊性白内障(subcapsular cataract)是指以囊膜下浅皮质混浊为主要特点的白内障类型(图5)。混浊多位于后囊膜下,呈棕色微细颗粒状或浅杯形囊泡状。有时前囊膜下也可出现类似改变。病变一般从后囊膜下视轴区开始,呈小片状混浊,与后囊膜无明显界限。在裂隙灯下检查时,有时可以发现混浊区附近的囊膜受累,呈现黄、蓝、绿等反射,形成所谓的多彩样闪辉(polychromatic luster)现象。由于病变距节点更近,因此即使病程早期,或病变范围很小很轻,也会引起严重的视力障碍。临床上,常常发现视力同晶状体混浊程度不相符合的情况,仔细检查方可发现后囊膜混浊是其主要原因。当前囊膜下出现类似改变时,囊膜下透明区消失,可演变成前囊膜下白内障。这种类型的白内障多发生在60~80岁年龄组。但在成熟期或过熟白内障,以晶状体全面陷入混浊为特点,其前囊膜下受累必然是一种并发现象,不应与此相混淆。

 
囊膜下混浊性白内障,除后囊膜下浅皮质受累外,其他部分的皮质和晶状体核均透明,因此属于软核性白内障类型。从这一点出发,囊膜下混浊性白内障是超声乳化手术的比较好适应证。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临床检查体征可以明确诊断。在有关白内障的流行病学调查中,由于诊断标准不同,研究结果将有很大差异。各研究资料之间难于进行相互比较,因此必须制定出明确的诊断标准和规范的调查方法。目前,我国采用的白内障流行病学调查,主要参照如下3个标准来进行。
1.世界卫生组织(WHO)盲与低视力标准 矫正视力<0.05为盲;≥0.05~<0.3为低视力;
2.WH0与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诊断标准 1982年WHO与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提出,视力<0.7、晶状体混浊,而无其他导致视力下降的眼病作为白内障诊断标准。
3.特定年龄段标准 专为调查某一年龄段的白内障患病情况而制定的标准。如年龄≥50岁,晶状体混浊,而无其他导致视力下降的眼病等。采用这种方法调查的结果仅说明特定年龄段白内障患病状况。
除了以上所述流行病学调查标准以外,在临床上还有其他几种有关白内障的诊断标准,比如Chylack等的晶状体混浊分级记录方法,即LOCS系统(1ens opacity classification system,LOCS)。这一系统是将晶状体混浊的部位、范围、颜色、密度同标准照片进行比较,划分不同等级,以确定晶状体混浊的程度。此种诊断标准操作比较复杂,大多用于白内障的实验研究,不适于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应用。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相关文章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常用药品
  • 氨碘肽滴眼液

    本品用于早期老年性白内障,玻璃体浑浊等眼病的治疗。

  • 麝珠明目滴眼液

    消翳明目,用于老年性初、中期白内障

  • 银建萘敏维滴眼液

    适用于眼疲劳、结膜充血、眼痒等不适症状。

  • 卡林优

    初期老年性白内障。

  • 杞菊地黄丸

    滋肾养肝。用于肝肾阴亏,眩晕耳鸣,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

  • 杞菊地黄丸

    滋肾养肝。用于肝肾阴亏,眩晕耳鸣,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