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五官科 >> 眼科
黄斑囊样水肿相关症状
  • 非凹陷黏液水肿 非凹陷黏液水肿是成人对甲状腺激素缺乏的特征性临床反应。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是最常见类型,大概是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发生是由于桥本甲状腺炎,常常伴有坚实的甲状腺肿大,过后,随着病程发展,出现缩小的纤维性甲状腺,无或很少有功能.第二个多见类型是治疗后甲减,尤其因甲亢进行放射性碘和外科治疗.丙硫氧嘧啶,他巴唑和碘过度治疗甲减,终止治疗后往往恢复.轻度甲状腺功能减退常见于老年妇女。 大多数伴有非桥本甲状腺肿病人甲状腺功能正常或有甲亢,但甲状腺肿大甲减可发生于地方性甲状腺肿病人.缺碘会减少甲状腺激素合成;TSH释放,在TSH兴奋下甲状腺增大,吸碘明显增加,随至甲状腺肿大.如严重缺碘,病人会变成甲减,但自出现碘盐,这种病在美国实际已消灭.地方性克汀病是缺碘地区先天性甲减最通常原因和全世界精神障碍的主要病因。 罕见的遗传性酶缺乏可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出现障碍和造成甲状腺肿大甲减。 继发性甲减发生于当下丘脑TRH分泌缺乏,下丘脑垂体轴衰竭或垂体缺乏TSH分泌时。
  • 站立久后的浮肿 人在直立体位时,体内醛固酮分泌增加,可造成暂时性水钠潴留,因此引起水肿。 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
  • 黄斑回避现象 视野检查时,在偏盲和全盲视野内,中心注视区功能保留的现象称为“黄斑回避”。
  • 黄斑盘状变性 渗出性老年黄斑部变性即老年性盘状黄斑部变性。本型的特点是色素上皮层下有活跃的新生血管,从而引起一系列渗出、出血、斑痕改变。
  • 干燥斑 毕脱斑又称结膜干燥斑,维生素A缺乏病。儿童缺乏维生素A最重要的临床诊断体征。患者贴近角膜两侧和结膜外侧因干燥而出现皱褶,角化上皮堆积,形成大小不等的形状似泡沫状的白斑。
  • 全身持续性水肿 全身持续性水肿系指全身血管外的组织间隙中有过多的体液积聚,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水肿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与肺、脾、肾、三焦各脏腑密切相关。依据症状表现不同而分为阳水、阴水二类,常见于肾炎、肺心病、肝硬化、营养障碍及内分泌失调等疾病。
  • 血管神经性水肿 血管神经性水肿: 又称巨大荨麻疹。是由于血液和组织中C1酯酶抑制物水平的减低,或无活性所致。是真皮深部和皮下组织小血管受累,组胺等介质导致血管扩张、渗透性增高、渗出液自血管进入疏松组织中形成局限性水肿。
  • 视力障碍 眼功能包括形觉、色觉和光觉。视力是比较精确地表示形觉的功能,可分为中心视力和周边视力。中心视力是通过黄斑中心获得的,周边视力指黄斑以外的视网膜功能。故视力是视功能的具体表现之一。视力发生障碍,虽然很轻微,也说明视力功能受到了影响。
  • 视物变形 视物变形是由于视网膜或者黄斑的病变,导致看客体形象发生扭曲,改变。
  • 眼球压痛 小儿视神经炎的典型症状为视力急剧下降与眼球压痛。
  • 血管性水肿 血管性水肿(angioedema)又称巨大荨麻疹,是一种发生于皮下疏松组织或黏膜的局限性水肿,可分为获得性和遗传性两种类型。
  • 皮下组织水肿 皮下组织水肿系指血管外的组织间隙中有过多的体液积聚,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与肥胖不同,水肿表现为手指按压皮下组织少的部位(如小腿前侧)时,有明显的凹陷。祖国医学称之为“水气”,亦称为“水肿”。水肿是一个常见的病理过程,其积聚的体液来自血浆,其钠与水的比例与血浆大致相同。习惯上,将过多的体液在体腔中积聚称为积水( hydrops )或积液,如胸腔积水、腹腔积水、心包积水等。
  • 黄斑囊样水肿 黄斑囊样水肿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病,而是指液体积存在黄斑区外网状层Henle纤维间的一种病变。是引起视力减退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认为血液视网膜屏障(内屏障)和/或色素上皮屏障(外屏障)受损均可引起黄斑囊样水肿。常见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Coats病、白内障和视网膜脱离手术后、视网膜血管炎、脉络膜炎;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脉络膜肿瘤等。
显示全部症状

黄斑囊样水肿早期症状有哪些?

早期病变在检眼镜下可以基本正常,黄斑中心凹光反射弥散或消失。病程中视网膜水肿区呈不同程度反光增强或绸缎样反光,视网膜增厚。晚期黄斑水肿呈蜂窝状或囊状外观,囊壁视网膜厚薄不均匀,可见蜂窝状内部的分隔及血管暗影(图1)。有的小囊可以十分薄,甚至形成裂孔。

临床上单凭检眼镜很难做出黄斑囊样水肿的诊断。应当用检眼镜结合三面镜或者裂隙灯加前置镜——90D镜,利用裂隙灯的细窄裂隙检查黄斑区,可见黄斑区视网膜增厚和血管暗影,用后部反光照射,有时可见黄斑区呈蜂窝状外观、视网膜有囊样间隙。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是诊断黄斑囊样水肿必不可少的手段,是诊断黄斑囊样水肿最常用的方法,也是目前诊断黄斑囊样水肿的金标准。近年来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检查,可以极为清晰的显示后极部视网膜黄斑区囊样水肿的外观,也是诊断黄斑囊样水肿的比较好方法之一。
Irvine-Gass综合征:临床上有时可见到一些白内障术后的病人发生黄斑囊样水肿,特称为Irvine-Gass综合征。这种综合征多发生在白内障术后4~12周。据统计围手术期没有任何并发症。成功的白内障囊内摘除术后的病人,经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50%~70%的病人有黄斑周围视网膜毛细血管渗漏。因而有人认为这种渗漏很可能是术后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这些手术成功的病人,多数症状轻微或没有症状,眼底镜下90%以上查不出有眼底改变,只在做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时发现有黄斑囊样水肿。但黄斑囊样水肿严重时,可有明显的视力障碍。只有5%~15%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显示有渗漏的病人发生视力障碍。近年来,随着手术器械的改进、技巧的进步,白内障囊内摘除术未植入人工晶状体者,发生临床上明显的黄斑囊样水肿者大约为2%;同样的手术如果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发病率增至9.9%。囊外摘除合并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者发病率约为1.3%,而超声乳化合并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者则为0.5%。绝大多数白内障术后的黄斑囊样水肿症状不很明显,视力损害比较轻微,病人多可耐受,且通常于术后3个月后自行消退。
特发性黄斑囊样水肿(idiopathic cystoid macular edema):极为罕见,诊断必须十分谨慎。首先必须详细询问病人有无眼部手术、激光以及眼部外伤的历史;然后仔细检查眼前节,包括KP、前房浮游细胞、Tyndall现象,以排除极轻微的前部葡萄膜炎;然后再充分散大瞳孔,用裂隙灯仔细检查玻璃体有无炎性细胞,再用间接检眼镜、三面镜详细检查睫状体平坦部及眼底周边部以排除中间部葡萄膜炎;并且应用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排除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血管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色素变性等所有能够引起黄斑囊样水肿的各种眼部疾病后,方能诊断特发性黄斑囊样水肿。
根据症状、眼底表现以及荧光造影和OCT检查所见,确诊并不困难。

黄斑囊样水肿相关文章
黄斑囊样水肿常用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