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球垂直运动障碍 辐辏反射障碍是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的一个症状。核上性眼球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对称性眼球垂直运动障碍。最早为向下注视障碍,继则发生上视运动困难,最后不能水平运动,眼球同定于正中位,瞳孔多缩小,对光反射存在。辐辏反射障碍,呈玩偶眼现象。
- 头部及眼后部疼痛并能听到连续不断的隆隆声 简介(概述):头部及眼后部疼痛并能听到连续不断的隆隆声是搏动性眼球突出症的临床表现。
- 老化松弛性眼袋 由于老化及遗传原因使得眼部周围的肌肉松驰,让眼球往下掉,压迫到眼球下部的脂肪,造成脂肪往前突出,在视觉上就会看到下眼皮部位鼓出。
- 眨眼不止 一般情况下,两次瞬目的间隔在数秒以上,如果出现阵发性快速瞬目,则为异常现象.孩子频繁眨眼这种情况在临床眼科很常见,孩子的频繁眨眼有这么几种情况。一个是孩子的眼睛结膜有炎症的时候,孩子不舒服,眼睛有异物感,通过眨眼和泪液分泌总能暂时缓解眼的异物感,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再一个就是孩子有视疲劳的时候,屈光不正等情况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还有就是孩子神经性眨眼。
- 两眼上视障碍 假性Parinaud综合征,是核性损害最具特征的表现,病灶侧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伴对侧上视障碍。对侧上视受限是由于病灶侧上直肌核破坏所致。
- 视力视野改变 垂体瘤的症状体征有视力视野改变,垂体瘤是一组从垂体前叶和后叶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发生的肿瘤,垂体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无症状的小瘤在解剖时发现者更多。此组肿瘤以前游腺瘤占大多数,来自后叶者少见。
- 复视 支配眼球转动的六条肌肉中只要有一条或几条发炎、外伤或神经障碍,双眼肌肉动作就不协调,如右外直肌收缩了,而左内直肌收缩慢了一点或收缩力量不够,眼球的转动就会受到限制,或使眼球偏向一侧,形成斜视,这时看东西就会特别费劲;或一个物体可以看成两个,造成视物双影,即复视。
- 眼胀 眼胀是目倦的诊断依据之一。目倦又称视疲劳。目倦多因目力过度、情志不畅、肝脾肾亏损等所致。以视物不能持久,久则视物昏花、头痛、眼胀为主要表现的内障类疾病。
- 眼肌麻痹 所谓的眼肌麻痹是周围性眼肌麻痹:单一肌肉或同一神经支配的肌肉运动障碍、自主运动及反射运动均有障碍,极少伴有其他神经症状。 临床特点:发病前多有感染/脑血管病基础,糖尿病、肿瘤、周围神经病变等诱因,可急性、亚急性、慢性或复发起病,临床表现有复视,瞳孔散大或缩小,眼睑或眼球活动障碍。
- 阵挛 阵挛是在深反射亢进时,用一持续力量使被检查的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则该深反射涉及的肌肉就会发生节律性收缩,称阵挛。常见者有踝阵挛,嘱病人仰卧,髋关节与膝关节稍屈,医生一手持病人小腿,一手持病人足掌前端,用力使踝关节过伸。阳性表现为腓肠肌与比目鱼肌发生节律性收缩。意义与深反射亢进征同,见于锥体束损害。
- 两眼下视不能 垂直注视麻痹,病人随意及反射性垂直注视均消失,此乃由于顶盖前区和后连合梗死引起上视麻痹,红核的内侧和背侧梗死引起下视麻痹。如上丘后半部受损,则两眼下视不能。
- 耀光感 日光性视网膜脉络膜烧伤主觉症状最初为耀光感。
- 肌阵挛 肌阵挛性癫痫即Lennox综合征,是一种与年龄有关的隐源性或症状性全身性癫痫综合征,即年龄决定性癫痫性脑病(age-dependent epileptic encephalopathy)的一种类型,又称小运动型发作(minor motor seizures)、Lennox-Gastaut综合征、小发作变异型、瞬目-点头-跌倒发作、肌阵挛性起立不能性小发作(myoclonoastatischel petit mal)等。1938年Gibbs就对本病征作了记载,但认为是小儿癫痫的一种类型,归属于小发作变异型。其特点为发病年龄早,幼儿时期起病,发作形式多样,治疗较困难,智力发育受影响。Lennox于1945~1960年曾详细研究并报道了本病的脑电图改变,其后Gastaut于1966年又进一步研究其临床表现与脑电图的关系,并认为是一独立的疾病。 年龄决定性癫痫性脑病是年龄特异性很显著的特殊型癫痫,由抑制扩散的新生儿癫痫性脑病(Early-infantile epileptic encephalopathy with suppressive burst)、West综合征和Lennox综合征三者组成。三者关系密切,随年龄增长而依次移行即新生儿癫痫性脑病→West综合征→Lennox综合征。
- 重度痛 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要镇痛药物,睡眠严重受到干扰,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或被动体位。世界卫生组织(WT0)将疼痛程度划分为: O 度: 不痛。Ⅰ度:轻度痛,为间歇痛,可不用药。II度: 中度痛, 为持续痛,影响休息,需用止痛药。III度: 重度痛, 为持续痛,不用药不能缓解疼痛。Ⅳ度:严重痛,为持续剧痛伴血压、脉搏等变化。常见于癌症疼痛。
- 眼面痛 颅内动脉的血管性症状:表现为局部头痛、眼面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和眼球外肌麻痹等
- 眼皮下垂 眼皮下垂,又称上睑下垂,是指提起上眼睑的肌肉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以致上睑部分或完全不能上提,当双眼平视前方时,上眼睑遮盖角膜上缘超过2mm以上。提上睑的肌肉有提上睑肌和Müler氏肌,提上睑肌由动眼神经支配,Müler氏肌受颈交感神经支配,当这二个肌肉的功能不全或丧失时,就会出现上眼皮下垂。上睑下垂轻者可遮盖部分瞳孔,严重者则全部瞳孔被遮盖,不但有碍美观,而且还影响视力,为了克服视力障碍,患者常常要紧缩额肌,皱额耸眉以提高上睑位置,严重时则必须仰头甚至用手指抚起上睑才能视物。
- 眼球不能随意动 眼球运动障碍可分为协同运动障碍和眼外肌瘫痪导致的眼球运动障碍。正常的眼球向内转时瞳孔内缘可达上下小泪点相连的直线,向外转时角膜可达外毗角,向上、向下运动的范围均为5rnm左右。如果不能达到上述范围即为眼球运动障碍。
副肿瘤性斜视性眼肌阵挛-肌阵挛早期症状有哪些?
副肿瘤性斜视性眼肌阵挛-肌阵挛是表现为与注视方向无关的双眼杂乱无章、无节律、快速多变的眼球异常运动综合征,常与肌阵挛合并存在。
眼肌阵挛(opsoclonus)源于波兰文,是眼球跳舞之意。儿童及均可发病。儿童的发病年龄平均为18个月,女性略多于男性,急性起病多见。成年患者发病年龄各异,其病多呈亚急性的,进展数周,也有病例呈急性起病或缓慢进展者。
本病亚急性起病,临床症状以眼球不自主、无节律、无固定方向的高波幅集合性扫视运动为主,同时伴有眨眼动作。当闭眼或睡眠时上述运动仍然存在;当试图作眼球动作或固定眼球时,上述不自主运动反而加重。可见多方向性眼球粗大的无节律急跳,呈非随意和非协同性,有时伴广泛肌阵挛,常伴小脑综合征及脑干广泛损害,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POM一般呈波动性进展,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可出现POM、肌张力低和易激惹等。斜视性眼阵挛可以作为单一的症状出现,也可以作为一特殊症状与其他的症状,如共济失调、构音障碍、步态不稳等一同伴发出现。
儿童常伴发有神经母细胞瘤,成年人可伴发多种肿瘤。早期确定斜视性眼阵挛是提示神经母细胞瘤存在的非常重要的线索。大约20%的成年患者可能患有恶性肿瘤,最常见为肺癌,其次为乳腺癌、子宫颈癌、卵巢癌、淋巴瘤、甲状腺癌或膀胱癌等。患者中,其症状常与小脑性共济失调、构音障碍、肌阵挛、眩晕和脑实质病变合并发生。
患者的血清和脑脊液中可有抗-Yo抗体存在,同时也有抗-Ri抗体的存在。这种抗体可以对所有的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的核蛋白起反应,对神经元细胞质中的蛋白不起反应。抗-Ri抗体对人神经元和神经核中分离出来的相对分子量为53~61kDa和79~84kDa的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此点与抗-Hu抗体不同。
抗-Ri抗体具有一定的特异性,非副癌性斜视性眼阵挛患者中不能测出抗-Ri抗体。有时在少数肿瘤中也不能测出抗-Ri抗体,而出现假阴性结果。抗-Ri抗体的存在可以作为斜视性眼阵挛并发癌肿的指征,也可以作为指导预后的指征。因为患者在进行肿瘤治疗或皮质激素治疗之后,其临床症状以及血液和CSF中的抗体滴度均能同时好转。
CT扫描常无异常发现,MRI检查有时可见脑干部位异常信号。CSF检查发现轻度的白细胞增高和轻度的蛋白含量增高。
切除原发肿瘤以及应用促皮质激素(ACTH)或皮质激素可以使临床症状好转,大约半数以上的患者眼阵挛症状或其他症状均可消失。有报道自然缓解者,但十分罕见。对症治疗可用(氯硝安定)。
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相关的抗体检查,系统检查未发现癌肿,需定期复查。脑脊液及电生理检查有助于诊断,血清或CSF特异性自身抗体可确诊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syndrome,PNS)和提示潜在的肿瘤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