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间歇性头痛 间歇性头痛是无功能垂体腺瘤的其中之一临床表现。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是指局限于头颅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轮上缘和枕外隆突连线以上部位的疼痛。头痛的原因繁多,其中有些是严重的致命疾患,但病因诊断常比较困难。
- 始于眼部,扩张开来的面头痛 植物神经性面头痛(autonimic faciocephalagia)又称血管扩张性头痛综合征。疼痛起始于眼部,扩张颊部,沿鼻部及齿部而抵耳部。因呕吐而不能入眠,疼痛持续数小时至几天。
- 清晨或上午头痛 某些头痛可发生在特定时间。如颅内占位病变往往清晨加剧。鼻窦炎的头痛也常发生于清晨或上午。
- 颅外头痛 颅外头痛最重要和常见的为血管性头痛:呈现与脉搏一致的搏动性痛或胀痛。低头、受热、用力、咳嗽等均可使头痛加重。检查可见颞动脉隆起,搏动增强,压迫后头痛可减轻。
- 癫痫性头痛 癫痫性头痛,疼痛多较剧烈,多为深部的胀痛、炸裂样痛,常不同程度地伴有呕吐、神经系统损害体征、抽搐、意识障碍、精神异常以至生命体征的改变。
- 经期头痛 经期头痛为妇女常见病症之一,属近代医学“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范畴。临床表现为经来前3~7天头痛发作,经来或行经后缓解或消失。
- 颈性头痛 由于颈椎骨性病变及软组织操作引起的头痛,称为颈源性头痛或简称颈性头痛。
- 固定于一侧眼及眼眶周围的晚间头痛 头痛固定于一侧眼及眼眶周围,发作多在晚间,多见于丛集性头痛。丛集性头痛(cluster headache)是所有头痛中比较严重的一种,属于血管性头痛之一。因头痛在一段时间内密集发作而得名。既往的教科书都把此病作为偏头痛的一个亚型,近年来已确认其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实体,因其发病机制、临床表观与偏头痛均有不同。
- 神经性头痛 神经性头痛主要是指紧张性头痛、功能性头痛及血管神经性头痛,多由精神紧张、生气引起,中医学归属于头痛、脑风、头风范畴,属气血亏虚、肝阳上亢、瘀血症等引起.
- 产后头痛 产后以头痛为主症者,称“产后头痛”。中医认为是产后失血过多,西医认为与激素分泌改变有关。
- 局部头痛 局部头痛这是血管神经性头痛,属于功能性疾病。
- 牵涉性头痛 头痛是由原病灶部位的疼痛扩散而来,属“牵涉性头痛”。
- 面下部头痛 Sluder综合征即面下部头痛综合征。一侧面部痛,范围不超过耳廓高度,可列为非典型面痛,无感染,不按神经分布。
- 头部呈钝痛,无搏动性 头部呈钝痛,无搏动性是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特征之一。钝痛:痛势缓慢,呈持续性,是多种疼痛的概括(如胀痛、紧压痛等),多见于慢性疾患所致的头痛,系由不敏感的致痛组织所致。 紧张型头痛(tensionheadache,TTH)是最常见的一种头痛类型,一般认为其患病率高于偏头痛,约占门诊头痛患者的半数。TTH是1998年国际头痛协会(Internationalheadachesociety,IHS)在“头痛疾病,脑神经痛和面部疼痛分类和诊断标准”中制定的诊断,名称现已在国际上广泛采用。TTH包括了1962年由AdHoc委员会对头痛分类中的肌收缩性头痛和精神性头痛的内容。在新的分类中,还根据头痛发作的时间和颅周肌肉疾患将TTH再分为2种亚型:①发作性紧张型头痛(episodictension-type,ETTH)。②慢性紧张型头痛(chronictension-type,CTTH)。
- 太阳穴胀痛 当人们长时间连续用脑后,太阳穴往往会出现重压或胀痛的感觉,这就是大脑疲劳的信号。
- 牵引性头痛 起坐后突发剧烈头痛,常伴恶心、呕吐、系因此时颅内压进一步下降,颅内疼痛敏感组织失去了脑脊液的托持而受到牵拉所致,故属于牵引性头痛。
- 情绪性头痛 情绪性头痛,是其常见的临床表现,部位游走而不固定,一般表现为头部紧束感、重压感、麻痛、胀痛、刺痛等程度与情绪波动、劳累失眠等密切相关通常病程较长,病情起伏较大,常伴有心悸、肌肉颤动、多汗、面红、四肢麻木发凉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病人一般情况较好,病程又较长,则不妨从最常见的抑郁症、心理疲劳症或癔病方面加以了解。
- 儿童头痛 头痛是指头部的痛觉感受器受到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刺激引起的一种症状,临床非常常见。据估计每10个儿童就有1人或每4个青少年就有1人饱受头痛之苦,严重影响到了儿童的学业,父母的工作。对儿童的健康、心理情感发育造成了危害。但是目前对对其认识不足,也没有得到正规的治疗。特别是当前过渡检查更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学习紧张,升学竞争激烈,发病率也不断增加,但就偏头痛来讲患病率:欧美国家1.5-2%,中国0.73%,发病率:欧美国家10~15%,中国 0.06%。最新统计,一年的总患病率为11%。男性6%,女性15%-18%。终生患病率至少18%,13~15岁的儿童有18%患有紧张性头痛,7%患偏头痛,因此儿童头痛问题已经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
- 夜间头痛 发生在夜间的头痛,多是由集束性头痛引起。 丛集性头痛(cluster headache,CH)以往又称组织胺性头痛、睫状神经痛、蝶腭神经痛、偏头痛性神经痛、Horton综合征。是一种多见于中年男性的、周期性丛集性发作的、部位固定于一侧眼眶及其周围的头痛。集束性头痛(丛集性头痛)是剧列、刺痛性的头痛,经常发作于夜间。集束性头痛可在患者的一只眼附近引起强烈的悸痛感。每次头痛可长达4小时,并伴有红眼、流泪和流涕等症状。此种头痛发作起来,可谓头痛欲裂。”集束性头痛据说是人类可能承受的最剧烈的痛苦,”保罗·沙纳罕说,”有时候,患者还因忍受不了这种剧烈、不间断的痛苦,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因此集束性头痛又被称为‘自杀性头痛’。”
- 功能性头痛 功能性头痛亦称精神原性头痛。主要包括神经衰弱、癔病、脑震荡后遗症、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头痛常反复发作,以胀痛为主、部位不定、性质含糊、无一定规律,常在头顶部有帽状紧缩感,或前额到颈部牵拉痛,头顶像有许多小虫在钻来钻去的感觉。另外,常伴有头晕、乏力、多梦、失眠、记忆力减退、思想不集中等症状,病程长,时好时发。
头痛早期症状有哪些?
临床表现
头痛病人应详细询问病史,并作全面的体格检查。注意血压是否增高,心肺功能是否正常。体温有无升高,疑有颅脑疾病还应作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及眼底检查,必要时测定眼压,以除外青光眼。检查头颅有无外伤、瘢痕,颈项有无强直等。
1.发病情况 急性起病并有发热者常为感染性疾病所致。急剧的头痛,持续不减,并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而无发热者,提示颅内血管性疾病(如蛛网膜下隙出血)。长期的反复发作头痛或搏动性头痛,多为血管性头痛(如偏头痛)或神经官能症。慢性进行性头痛并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如呕吐、缓脉、视盘水肿)应注意颅内占位性病变。青壮年慢性头痛,但无颅内增高,常因焦急、情绪紧张而发生,多为肌收缩性头痛(或称肌紧张性头痛)。
2.头痛部位 弄清头痛部位是单侧、双侧、前额或枕部、局部或弥漫、颅内或颅外,对病因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偏头痛及丛集性头痛多在一侧。颅内病变的头痛常为深在性且较弥散,颅内深部病变的头痛部位不一定与病变部位相一致,但疼痛多向病灶同侧放射。高血压引起的头痛多在额部或整个头部。全身性或颅内感染性疾病的头痛,多为全头部痛。蛛网膜下隙出血或脑脊髓膜炎除头痛外尚有颈痛。眼源性头痛为浅在性且局限于眼眶、前额或颞部。鼻源性或牙源性也多为浅表性疼痛。
3.头痛的程度与性质 头痛的程度一般分轻、中、重,但与病情的轻重并无平行关系。三叉神经痛、偏头痛及脑膜刺激的疼痛最为剧烈。脑肿瘤的痛多中度或轻度。高血压性、血管性及发热性疾病的头痛,往往带搏动性。有时神经功能性头痛也颇剧烈。神经痛多呈电击样痛或刺痛,肌肉收缩性头痛多为重压感、紧箍感或钳夹样痛。
4.头痛发生的时间与持续时间 某些头痛可发生在特定时间。如颅内占位病变往往清晨加剧。鼻窦炎的头痛也常发生于清晨或上午,丛集性头痛常在夜间发生,女性偏头痛常与月经期有关,脑肿瘤的头痛多为持续性,可有长短不等的缓解期。
5.加重、减轻或激发头痛的因素 咳嗽、打喷嚏、摇头、俯身可使颅内高压性头痛、血管性头痛、颅内感染性头痛及脑肿瘤性头痛加剧。丛集性头痛在直立时可缓解。颈肌急性炎症所致的头痛可因颈部运动而加剧;慢性或职业性颈肌痉挛所致的头痛,可因活动、按摩颈肌而逐渐缓解。偏头痛应用后可获缓解。
为了便于临床系统的思考,可将常见头痛的原因归纳为下列四类:
一、颅内病变引起的头痛:疼痛多较剧烈,多为深部的胀痛、炸裂样痛,常不同程度地伴有呕吐、神经系统损害体征、抽搐、意识障碍、精神异常以至生命体征的改变。
(一)脑膜脑炎:属脑膜刺激性头痛,颈项部也多疼痛,有脑膜刺激征。起病多较急骤,并有发热和脑脊液的阳性所见。
(二)脑血管病:
1.出血性脑血管病:脑出血多有剧烈头痛,但不以头痛就诊。以头痛为主诉者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常因无偏瘫等神经系统局限体征,而被漏诊。本病多在用力或情绪激动后突发剧烈头痛、呕吐、也具有脑膜刺激性头痛特点。病因多为先天性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和脑动脉硬化。血性陈旧出血性脑脊液可以确诊。
2.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栓一般甚少头痛,但椎一基底动脉短暂缺血发作性头痛并不少见,以下诸占可作为诊断依据:①头痛可因头位转动或直立位时诱发。②头痛前后或同时多伴有其他脑干短暂性缺血症状,以眩晕最多见,其他可有闪辉暗点、黑朦、复视、口面麻木、耳内疼痛、视物变形等。③可有轻微的脑干损害体征,如眼球震颤(患者头后仰转颈,使一侧椎动脉受压后更易出现)、一侧角膜反射或(和)咽反射的迟钝或消失、平衡障碍或阳性病理反射等。④有明确病因,如脑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以及颈椎的增生、外伤或畸形等。⑤脑血流图(头后仰转颈后波幅下降达30%以上)、颅外段椎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管径狭窄或/和血流量降低)、眼震电图(转颈后出现眼震)等实验室检查阳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产生头痛的机制,可能因颅内供血不足,颅外血管代偿性扩张所致,因此,也具有血管性头痛特点。
3.脑动脉硬化:系因脑部缺氧引起。头痛多伴神经衰弱表现,有高血压者则有高血压头痛特点,并有轻微神经系统损害体征,眼底和心脏等有动脉硬化征象和血脂增高等。
4.高血压脑病:高血压患者如血压骤升而致脑部小动脉痉挛发生急性脑水肿时,可因急性颅内压增高而产生剧烈头痛,眼底可见视网膜动脉痉挛、出血、渗出等。多见于尿毒症和子痫等。
(三)颅内肿物及颅内压增高:包括脑瘤、脑脓肿、颅内血肿、囊肿(蛛网膜炎)、脑寄生虫等。一方面,肿物本身对颅内疼痛敏感组织的压迫、推移、可引起局部及邻近部位的头痛(牵引性头痛),如垂体瘤可产生双颞或眼球后胀痛,头痛呈进行性加重,并有神经系统局限体征;另一方面,80%的肿物患者有颅内压增高,全头部呈现胀痛、炸裂痛,缓慢发生者早期仅在晨起后发生(因平卧一夜后脑静脉郁血,颅内压更加增高),以后逐渐为持续性痛,在咳嗽、用力后因颅压突增,头痛加重,并有呕吐、视水肿、视网膜出血、精神症状、癫痫等。详见第五节。
(四)低颅压综合征:多发生于腰椎穿刺、颅脑损伤、手术或脑膜脑炎等之后以及严重脱水等情况下,侧卧位腰穿脑脊液压力在0.59-0.78kPa(70-80mm水柱)以下,或完全不能流出。起坐后突发剧烈头痛,常伴恶心、呕吐、系因此时颅内压进一步下降,颅内疼痛敏感组织失去了脑脊液的托持而受到牵拉所致,故也属于牵引性头痛。平卧后头痛即迅速缓解。偶或有徐脉和血压升高。
(五)癫痫性头痛:多见于青少年及儿童、头痛呈剧烈搏动性痛或炸裂痛,发作和终止均较突然,为时数秒至数十分钟,偶可长达一天,发作频率不等。可伴有恶心、呕吐、眩晕、流涕、流泪、腹痛、意识障碍或恐怖不安等。脑电图检查特别在发作进常有癫痫波形,也可有其他类型的癫痫发作史、癫痫家族史和有关的病因史,服用抗癫痫药物可控制发作。可能系各种疾病导致间脑部位异常放电所致。
(六)颅脑损伤后头痛:颅脑损伤早期头痛与软组织损伤、脑水肿、颅内出血、血肿、感染等有关。后期的头痛相当多见,大多为衰弱表现,称为“外伤性神经症”或“脑外伤后综合症”。但很大一部分患者或并发或单独尚有其他头痛表现,机制也十分复杂。常见的有血管性头痛(包括各种类型的偏头痛类血管性头痛)、肌收缩头痛、颅表神经痛以及头皮疤痕引起的头痛等。系与局部血管、血管运动中枢、头皮、颈肌、颈神经根或头颈部各个神经分枝受损有关,有的则和并发的颈椎损伤所致的椎动脉短暂缺血等因素有关。少数头痛为外伤晚期并发症引起,如颅内血肿、外伤性脑蛛网膜炎、低颅压综合征、自发性气脑、癫痫性头痛以及晚发性脑脓肿、脑膜炎等。故应详细询问病史并作有关检查,明确头痛的性质和类型,不宜不加分析笼统地诊断为脑外伤后遗症。
二、颅外头颈部病变引起的头痛
(一)最重要和常见的为血管性头痛:呈现与脉搏一致的搏动性痛或胀痛。低头、受热、用力、咳嗽等均可使头痛加重。检查可见颞动脉隆起,搏动增强,压迫后头痛可减轻。可分为两类:
1.偏头痛类:均呈急性复发性发作,并伴有一些特异症状。
(1)偏头痛:常在青春期发病,部分患者有家族史,多因劳累、情绪因素、经期等诱发。典型者(眼型偏头痛)头痛发作前先有眼部先兆,如闪辉、黑朦、雾视、偏盲等,也可有面、舌、肢体麻木等,与颅内血管痉挛有关。约10-20分钟后,继以颅外血管扩张,出现一侧或双侧剧烈搏动性痛或胀痛,多伴有面色苍白、肢冷、嗜睡等,并可有情绪和行为等改变;头痛至高峰后恶心、呕吐、持续数小时至一天恢复。发作频率不等。无上述先兆者称“普通型偏头痛”。较为常见,发作长者可达数日。少数头痛反复发作后出现一过性动眼神经麻痹者称“眼肌麻痹型偏头痛”,但发病久后眼肌麻痹不再恢复。本病发病机制复杂,近年倾向于认为,诱发因素作用于中枢神经后,经单胺能通路产生神经递质变化,继之激活血小板引起5-HT和血栓素A2(TX A2)的释放和耗竭,相继产生颅内外血管的收缩及扩张,扩张管壁由于吸附5-HT产生血管过敏,加之组织胺、缓激肽等参与,发生头痛及其神经性血管性反应。
(2)丛集性头痛:成年男性多见,发作时颅内外血管均有扩张,搏动性剧痛以一侧眶上眶周为主,伴有头痛侧流涕、鼻阻、颜面充血等,持续约半小时至2小时缓解,常在每天同一时间以同一形式多次发作,夜间也可发生。发作持续数周至2-3个月后,逐渐减少,减轻而停止。但间隔数周或数年后再次出现类似的丛集样发作。病因也未完全明了,有的可能和过敏反应、外伤、蝶腭神经节或岩大浅神经病变有关。
(3)颈性偏头痛:与颈椎外伤或增生有关。症状类似偏头痛,但头痛同时伴有椎动脉痉挛产生的脑干缺血症状,如眩晕、耳内疼痛、咽部异物感、吞咽发音障碍等,以及头痛侧上肢的麻木、疼痛、无力等颈胸神经根刺激症状。随头痛恢复,上述症状也均消失。间歇期可有颈部活动受限、颈肌压痛和颈胸神经根损害的一些体征,有的遗有轻度持续性头痛。
2.非偏头痛类:无明显的发作性和特异的伴发症状。多为全身性疾患使颅内外血管扩张引起,如感染、中毒、高热、高血压、各种缺氧状态(脑供血不足、心肺功能不全、贫血、高原反应)以及低血糖等。恒有原发病症象可资诊断。此外,尚有颞动脉炎,多见于中老年男性,部分与胶元病有关。病初,牙龈、枕颈部痛,随后颞侧搏动性剧痛,颞动脉变硬、压痛、屈曲并呈结节状,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红斑,并有消瘦、发热、白细胞和血沉增快等全身症状。病变累及眼动脉和颅内动脉时,可出现视力障碍和其他神经精神症状。本病有的可自愈,但仍应及早使用激素治疗。
(二)头颈部神经炎性头痛:枕大神经、眶上神经和耳颞神经等,均可因受寒、感染或外伤引起头部神经的神经痛。三叉神经第一支也可因感染、受寒等,引起前头部持续性或伴发短暂加剧的发作痛,称三叉神经炎或症状性三叉神经痛。均详见第五章第一节。
(三)头颈部皮肤、肌肉、颅骨病变引起的头痛:
1.头皮的急性感染、疖肿、颅骨肿瘤均可引起局部头痛。原发病灶明显,诊断不难。
2.紧张性头痛(肌收缩性头痛):相当多见。系因头颈部肌肉持续收缩所致,多为前头部、枕颈部或全头部持续性钝痛。病因大多为精神紧张或焦虑所致,也可继发于血管性头痛或五官病变的头痛,有时为头颈部肌炎、颈肌劳损或颈椎病所致。
(四)五官及口腔病变引起的头痛:头痛是由原病灶部位的疼痛扩散而来,属“牵涉性头痛”。有明显的原发病征象。当征象不显时,如轻度屈光不正、慢性青光眼等,则易漏诊。
1.鼻部病变:
(1)副鼻窦炎:头痛恒伴有鼻阻、流涕和局部压痛。除蝶窦炎头痛可在头内深部或球后外,其他多以病窦部位为主。头痛程度常和副鼻窦引流情况有关,故前额窦炎头痛多以晨起为重,久立后逐渐减轻,而上凳窦炎则反之。鼻中隔偏曲可因损及鼻甲,产生类似上颌窦为的头痛。
(2)鼻咽腔癌肿:典型者除头痛外,有鼻衄、脓涕、多发性颅神经麻痹(因填塞耳咽管,耳聋系传导性!)和颈部淋巴结转移。鼻咽腔活检可确诊。少数症状可不典型,应多次作鼻咽腔活检以求早期确诊。
2.眼部病变:
(1)屈光不正(远视、散光、老视)及眼肌平衡失调:头痛多为钝痛,可伴眼痛眼胀,阅读后加重,并可有阅读错行或成双行现象,久后可有神经衰弱表现。
(2)青光眼:疼痛以患眼为主扩及病侧前额,急性者常伴有呕吐、视力减退、角膜水肿、混浊等;慢性者有视生理凹陷扩大等。测量眼压可明确诊断。
(3)眼部急性感染:也常引起剧烈头痛,但局部征象明显,不易漏诊。
3.耳部病变:急性中耳炎、乳突炎可有严重耳痛并扩及一侧头痛,多呈搏动性。
4.口腔病变:牙痛有时可扩及病侧面部疼痛。颞颌关节痛常自局部扩及一侧头痛,咬合时关节疼痛,并有局部压痛。
三、头颈部以外躯体疾患引起的头痛
发生头痛的机制及其原因大致可分为三类:①非偏头痛类血管性头痛:病在见前。②牵引性头痛:见于心功不全、肺气肿等,因颅内静脉郁血,引起轻度脑肿胀所致。③神经衰弱性头痛(神经衰弱综合征):多见于慢性感染(结核、肝炎、小儿肠寄生虫病等)和内分泌代谢疾患(甲亢、更年期等)。
四、神经官能症及精神病引起的头痛
临床上最常见的头痛原因是神经衰弱,但必须在排除上述各种器质性疾病并有明确的神经衰弱表现时,方能诊断。头痛可能与对疼痛的耐受阈降低有关,但有患者因血管功能失调或精神紧张,头痛具有血管性头痛或肌收缩性头痛的特点。焦虑症头痛多伴有明显的焦虑不安表现。抑郁患者也常有头痛,抑郁症状反被忽略,应高度警惕。癔症的头痛多部位不定,性质多变,且有其他癔病表现,如发病的情绪因素以及躯体的其他种种不适等。有时也可出现急性头痛发作,症状夸张,常号哭、翻滚、呼叫,除有零乱的感觉障碍和双侧腱反射亢进外,体检及神经系统无其他异常。当询问病史及查体以吸引其注意力后,头痛可明显减轻,暗示治疗可迅速痊愈。重性精神病中也可有头痛,但很少以头痛为主诉就诊。
诊断
依据不同临床特点(参见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辅助检查等手段,做出诊断一般不难。但有时鉴别头痛病因更为复杂。
疼痛强度很少有诊断价值,对安慰剂的反应也很少能提供有用的信息。
疼痛的时间-强度关系特别有诊断价值。动脉瘤破裂引起的疼痛立即达到高峰,呈霹雳样。偶尔,未破裂的动脉瘤也能出现类似的症状。丛集性头痛经过3~5min可达到高峰,维持最大强度约45min,然后逐渐消退。偏头痛发作可在数小时内强度逐渐增加,持续数小时到数天,并特征性地表现为睡眠后缓解。头痛发作使睡眠中断多是脑瘤的特征。
头痛与生物因素、物理环境改变之间的关系,对于对病人进行分类处理可提供基本的信息,使头痛症状恶化的因素对于判定良性的头痛症候群具有很高的价值:饮用红酒,持续劳累,刺激性气味,饥饿,睡眠缺乏,天气改变或月经期诱发头痛。发作时伴有恶心症状是良性疾患(偏头痛)的特殊表现,怀孕期,特别是中末3个月出现头痛停止或缓解,也具有类似的意义。
分析颜面部疼痛需另一种不同的思路。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是引起颜面部疼痛的常见病因,特别见于三叉神经痛。神经痛是疼痛性疾患,特征性的表现为发作性,持续时间短暂,通常呈电休克样发作。这些疾病由神经(三叉神经和舌咽神经)的脱髓鞘病灶引起,其激活了脑干疼痛产生机制。点手法可特征性的激发疼痛发作。然而,颜面部疼痛最常见的原因是牙痛,可由冷、热或甜食诱发。
初次严重头痛发作和长期反复头痛发作的诊断可能完全不同,前者发现潜在严重病因的可能性较后者大得多。急性病因包括脑膜炎,蛛网膜下隙出血,硬膜下或硬膜外血肿,青光眼,化脓性鼻窦炎。
最后,应注意反复发作性头痛可由疼痛诱发。如颞下颌关节(TMI)功能紊乱通常产生与咀嚼食物有关的耳前疼痛,疼痛可向头部放射,但并不易和头痛本身混淆。
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通常指局限于头颅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轮上缘和枕外隆突连线上的疼痛。病因较复杂,可由颅内病变,颅外头颈部病变,头颈部以外躯体疾病及神经官能症、精神病引起。
不同类型的头痛:深部性头痛、经期头痛、血管性头痛、神经性头痛、间歇性头痛、情绪性头痛、紧张性头痛、颈性头痛、癫痫性头痛、 牵引性头痛、牵涉性头痛、弥漫性头痛、颅脑损伤后头痛、功能性头痛、反复发作性头痛、局部头痛、顽固性头痛、慢性头痛、偏头痛、外伤后头痛 、丛集性头痛。
不同痛法的头痛:电击样痛或刺痛的头痛、始于眼部,扩张开来的面头痛、中度或轻度头痛、重压感、紧箍感或钳夹样头痛、搏动性头痛、 剧烈头痛、清晨或上午头痛、夜间头痛、头部重压感、头皮触痛、头部呈钝痛,无搏动性。
不同部位的头痛:发际作痛、单侧头痛、全头痛、面下部头痛、前额头痛固定于一侧眼及眼眶周围的晚间头痛、颅外头痛、颅内头痛、枕部疼痛、后脑勺疼、太阳穴痛。
不同人群的头痛:产后头痛、儿童头痛、经行头痛 、妊娠合并偏头痛。
中医头痛:痰浊头痛、瘀血头痛、风寒头痛、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阳明头痛、厥阴头痛、血虚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