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内科 >> 神经内科 >> 血液科

酒精中毒性神经疾病

酒精中毒性神经疾病相关症状
  • 嗜酒性幻觉性精神错乱 由或多或少单纯性听幻觉组成的酒精性精神障碍,是一种特殊类型。Kraepelin称之为嗜酒性幻觉性精神错乱或酒精性精神躁狂。
  • 酒后四肢酸痛 酒精过量可以刺激身体的各个器官产生酸毒,尤其首先在肌肉产生的大量肌酸和乳酸导致四肢的肌肉酸痛全身的肌肉酸痛,并有肿胀的感觉很无力很难受。
  • 呼吸气为酒味 呼吸气为酒味是由于酒精中毒的一种症状。酒精中毒(alcoholism)系指饮酒所致的精神和躯体障碍。酒精依赖(alcoholic dependence)系指慢性酒精中毒者一旦停饮,可产生一系列戒断症状。实际上酒精依赖者经常处于中毒状态中。我国酒精中毒的发病率比西方国家为低,但近年来其发病率似有增高趋势,应予重视。
  • 超量饮酒后两下肢突然出现痉挛和疼痛 酒精中毒性肌病表现为两下肢突然出现痉挛和疼痛,乏力,水肿和压痛.
  • 嗜酒 酒不仅以其特有的醇香美味吸引着人们,饮酒后还会令人心情舒畅、忘却烦恼、全身放松、减轻疲劳、振奋精神。因此,酒成为世界各国人们喜爱的饮料之一。大量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偶尔或少量地饮酒对身体能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对人的健康有益无害。但是如果长期过量地饮酒,嗜酒成瘾成为酒滥用者或酒依赖者,引起酒精中毒,则对个人和社会就有害无益了。
  • 酒悖 酒悖,酗酒后胡言妄动的状态。病状名。指饮酒之后的一种胆大妄为的反常状态。《灵枢·论勇》:“怯士之得酒,怒不避勇士者……名曰酒悖也。”
  • 胼胝体发育不良 人脑分成左右两个半球,左右大脑半球之间,仰赖着许多神经纤维来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其中最大的一束便称作胼胝体。 胼胝体约在胚胎发育至12周大时开始发展,在胎儿17至20周时成型。在这段期间,许多因素会导致胼胝体的发育受到影响,所产生的结果便是所谓的「胼胝体发育不良」。 在发展正常的孩子当中,并发胼胝体发育不良的机会非常之低,但就发展有障碍的孩子而言,其发生率可以高达每百人中有两人罹患此症。
  • 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力老不集中很有可能是由神经衰弱引起的,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如果注意力老不集中的症状长期存在,无法自我克服的话,就应该尽快进行心理咨询,请心理医生诊断是否是神经衰弱。一旦确诊,要立即进行心理治疗,以免耽误病情,不利于神经衰弱的康复。
  • 认知功能障碍 是心理障碍之一,认知缺陷或异常。认知是指人脑接受外界信息,经过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获取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记忆、语言、视空间、执行、计算和理解判断等方面。认知障碍是指上述几项认知功能中的一项或多项受损,当上述认知域有2项或以上受累,并影响个体的日常或社会能力时,可诊断为痴呆。
  • 认知功能损害 认知功能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当一个人的认知功能发生改变时,将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包括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认知功能缺陷者具有特殊的个性特征,如孤僻、内向、敏感、思维缺乏逻辑性、好幻想等。有人称之为分裂样人格或分裂样潜隐素质(或易感素质)。而精神分裂症病人病前50%~60%具有分裂样易感。
  • 运动功能障碍 运动障碍疾病(movement disorders)又称锥体外系疾病(extrapyramidal diseases),主要表现随意运动调节功能障碍,肌力、感觉及小脑功能不受影响。
显示全部症状

酒精中毒性神经疾病早期症状有哪些?

1.神经系统酒精性疾病的分类 根据已知酒精所产生病理作用的机制将酒精性疾病分为以下几类。
(1)急性酒精中毒:单纯醉酒、复杂性醉酒、病理性醉酒。
(2)禁酒或戒断综合征:震颤、妄想、抽搐、谵妄性震颤。
(3)继发于酒精中毒的神经系统营养不良性疾病:
①Wernicke-Korsakoff综合征。
②多周围神经病。
③视神经萎缩(烟-酒性综合征)。
④糙皮病。
(4)与酒中毒有关发病机制不明确的疾病:
①小脑变性。
②Marchiafava-Bignami病。
③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
④酗酒性心肌病和肌病。
⑤酗酒性痴呆。
⑥脑萎缩。
(5)胎儿酒精综合征。
(6)肝硬化和门脉综合分流所致的神经系统疾病:
①肝性木僵和昏迷。
②慢性肝脑变性。
2.酒精中毒性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临床表现
(1)酒精不同程度地影响各种运动功能,包括简单的站立、讲话、眼球运动和高度精密、复杂的运动技能。运动变得缓慢而且不准确、唐突,因此不能胜任技能性工作。
(2)酒精还通过干扰感知速度和持续性脑力活动而损害智能。学习过程缓慢、效果差,易形成词和数字的过多联系。集中和持久注意力的能力降低。患者不能全面的考虑问题而将问题简单化。最终酒精将损害判断和认知能力,甚至丧失所有的思维和推理能力。
(3)Miles在很多年以前,在非成瘾人群中建立了一组血液乙醇与功能损害程度量表关系。当血液乙醇浓度为30mg/dl时,可出现轻度的欣快;在50mg/dl时出现轻度共济失调;在100mg/dl时共济失调明显;在200mg/dl时出现意识混乱,智能活动水平降低;在300mg/dl时患者呈木僵昏迷状态;达到1000mg/dl时呈深麻醉状态,有致死的可能。
(4)对酒精的耐受:习惯性饮酒可使酒量增大,从而使酒精作用降低,这是慢性酗酒者大量饮酒而无明显醉酒迹象的原因。在短期酒精暴露后,神经系统能够调节适应酒精的存在。因此,如果血液中乙醇的浓度升高非常缓慢,即使浓度达到很高,也很少出现症状。反过来说,乙醇的血液峰值上升越快,中毒的程度越重。如前面所指出的,影响这种快速适应性的重要因素,不是血液中乙醇的浓度,而是乙醇在身体存在的时间长短。对酒精耐受潜在机制的认识刚刚起步,酗酒者一定程度的耐受性,用乙醇代谢增强似乎不能解释,神经元对乙醇适应程度增加可能是更好的解释。
如前所述,乙醇对于细胞膜有很强的生理、生化作用。乙醇在脂质双层溶解脂质,使液体状脱脂质比例增大,胶质比例减少。这一过程使其他膜结构特别是蛋白质紊乱。有人提出,乙醇类似吸入性麻醉剂通过“液化膜结构”,而产生中毒性作用。随着神经细胞膜耐受的发展,对乙醇的液化作用具有抵抗力。乙醇对调节离子通道,特别是氯和钙通道的细胞膜受体系统的作用也同样重要。
慢性给予乙醇可使神经细胞膜的钙离子通道数目增加;另外,在慢性给予乙醇的期间给予钙离子通道阻滞药可防止神经元钙通道增加和酒精耐受的产生。
主要根据饮酒史、临床表现和适当的辅助检查,如血、尿酒精浓度的测定等可以做出诊断。

酒精中毒性神经疾病相关文章
酒精中毒性神经疾病常用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