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胆管损伤相关症状
- 胆管断裂 胆管断裂是指受损的胆管完全断裂或部分缺损,或者仅被血管钳压榨或被缝扎而出现胆漏发生炎症和纤维化,最后引起胆管狭窄或闭塞。胆管断裂常见于胆管损伤所致的胆管腔瘢痕性缩窄,即胆管良性狭窄。
- 黄疸 黄疸是指皮肤、巩膜与勤膜因胆红素沉着所致的黄染。正常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为1.7~1.71其中一分钟胆红素(既直接胆红素)低于3.4 umol/L时,当总胆红素浓度在34umol/L,临床即出现黄值。血清中胆红素浓度超过正常范围而肉眼看不到黄疸时,称为隐性黄疸。观察黄疸应在天然光线下进行,须与服用大量阿的平、胡萝卜素等所致的皮肤黄染相区别,尚须与球结膜下脂肪积聚相区别。 阿的平黄染多累及身体暴露的皮肤,有文献报道,此种黄染呈向心性分布,愈近角膜而愈深,其时血清胆红素不增高。胡萝卜素所致黄染,是因为胡萝卜素为黄色,许多新鲜的瓜果和蔬菜如胡萝卜南瓜、柑桔、木瓜等含量甚多,当进食过多时,尤其是甲状腺功能减退或肝功能不全时,被吸收的胡萝卜素在肝内转化为维生素A的过程发生障碍,易致循留而引起胡萝卜素血症,出现黄染;黄染多累及手掌、足底和皮脂腺丰富的前额及鼻等处皮肤。其鉴别方法甚易,取被检查者血清 2ml,加入 95%或无水酒精8 ml及石油醚振荡 10min,静置,使酒精与石油醚分离,如为胡萝卜素血症,则石油醚层呈黄色;若为胆红素,则黄色仍存留于酒精层内。球结膜下脂肪沉聚,通常见于老年人,黄染在内毗较为明显,细致观察可见球结膜凹凸不平,皮肤无黄染,血清胆红素不高。
- 小胆管扭曲 胆管为胆汁由肝脏传送至十二指肠的一个管道。肝细胞持续不断的制造胆汁浓缩并储存于胆囊中。当脂肪进入十二指肠中会刺激胆囊间歇的分泌出胆汁帮助分解脂肪。胆管增生,是由于肝硬化后,导致胆管扭曲。胆汁性肝硬化系由于长期肝内胆汁滞留,或肝外胆道更阻所引起。前者称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后者称为继发性胆汁性硬化。原发性者更为少见。
外伤性胆管损伤早期症状有哪些?
胆道破裂的主要表现是胆汁外溢,伤后早期伤口流出胆汁或是胆汁性腹膜炎,都是胆道损伤的标志。但是外伤常为复合性损伤,特别是闭合性腹部挫伤,胆道损伤的表现常被休克、腹内出血、腹膜炎或骨折等显著症状所掩盖。有时胆管胰腺段损伤,胆汁溢入后腹膜,腹腔内没有游离胆汁,更易在探查手术时被遗漏。David报告闭合性肝外胆管损伤病例中,50%以上在手术探查中都有漏诊情况,甚至造成多次手术。所以,在腹部外伤手术探查中对肝内,外胆道的损伤,甚或是肝外胆管的小裂伤或十二指肠后壁的裂伤等,尽管在多处复合伤的复杂情况下,只要病情允许,都应认真进行检查。
胆道损伤的后期症状,根据胆管损伤部位,程度和合并伤不同而不同。但总的表现是胆道感染,胆管狭窄梗阻性黄疸或胆道瘘等,在其他伤得到治疗后,胆道外伤的症状相对显现和突出,诊断也较易明确。
由于胆道损伤往往合并其他内脏同时损伤,多数患者均因其他实质脏器的破裂出血或空腔脏器的穿破性腹膜炎而有相应的症状表现和需行紧急剖腹探查,其正确诊断往往是在术中发现有胆道损伤时方能确立,很少在手术前能作出单纯胆道损伤之诊断。实际上,闭合性腹部外伤时对有否胆道损伤的诊断是极其困难的。一般说来,如因腹部遭受严重损伤而有内出血或腹膜炎症状者,均应立即施行剖腹探查术,故术前的确切诊断在临床上并无太大的实际意义。但如损伤为开放性而有胆汁溢出者,诊断属肯定,应马上手术。术中则应进行全面和仔细的探查,确定损伤的类型和合并症,以指导术式的正确选择。